原制芝士系列
产品展示
范仲淹新政:庆历改革的成败启示
发布时间: 2025-08-06作者: 原制芝士系列来源: 原制芝士系列

  在北宋的历史长河中,庆历年间犹如一个风云变幻的特殊节点,范仲淹主导的新政改革,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深刻影响了北宋的政治走向,其成败背后的经验教训,时至今日仍发人深省。

  北宋立国之初,为防止地方割据、巩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在政治上,于内庭设 “中书门下”(政事堂),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管民政权,同时增设副宰相 “参知政事” 以限制宰相权力;军事方面,废除统领禁军大权的殿前都点检,设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由 “三帅” 分别统领禁军,又在中央设枢密院掌控调兵权;财政上,设置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三司使由皇帝亲信担任,掌控财政大权。为进一步削弱官员权力,实行一职多官,且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 “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 的笼络政策。

  然而,这些措施在带来一时稳定的同时,也埋下了重重隐患。跟着时间推移,北宋逐渐陷入 “三冗两积” 的困境。“冗官” 问题尤为突出,官僚机构庞大臃肿,各级官员贪恋权位,行政效率低下。一职多官现象严重,大量官员尸位素餐,“州县不广于前,而官五倍于旧”,且通过恩荫入仕者众多,“荫序之人,塞于仕路”,这些权贵子弟充斥官场,却大多不学无术,毫无进取之心。

  在军事上,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南侵,宋初实行守内虚外策略,奉行 “养兵” 之策,废除府兵制改为招募,致使军队数量急剧膨胀。至仁宗时,总人数已达 140 万,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养兵费用竟占全部赋税收入的十分之七八。同时,为防止武将专权实行 “更戍法”,造成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却不精,军队战斗力被严重削弱,对外作战屡战屡败,“冗兵” 问题积重难返。

  军队和官员的激增,使得财政开支如滚雪球般增长,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加之对西夏和辽的战争中,宋朝统治者常以大量金银和布匹求和,统治者还大兴土木、修建寺观,“冗费” 问题愈发严重。“三冗” 紧密相连,最后导致北宋陷入积贫积弱的艰难处境,财政赤字严重,军事力量孱弱。

  与此同时,北宋内部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宋代建国后,不但不抑制土地兼并,反而纵容功臣、大将们兼并土地,土地买卖与典卖相当普遍,土地集中趋势加速。“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农民失去土地的数量持续不断的增加,生活陷入绝境。而宋代人民的负担极为沉重,全国居民分为主户和客户,纳税户除按规定纳税,还有 “支移” 和 “折变” 等额外负担。两税之外,丁口赋、各种杂变之税、徭役和差役也压得百姓喘不过气。公元 993 年,王小波在四川发动起义,次年李顺在成都建立 “大蜀” 政权,沉重打击了宋朝统治;咸平三年(1000 年),王均的起义又爆发。这些农民起义如同星星之火,反映出北宋社会底层百姓对现状的极度不满和反抗情绪。

  外部,北宋也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压力。宝元元年(1038 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银川),与宋朝外交关系破裂。此后,西夏不断进犯北宋边境,宋夏之间爆发了数次战争。三川口之战,宋军大败;好水川之战,宋军折兵万余,大将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定川寨之战,宋军再次惨败,大将葛怀敏等 16 人战死,丧师 9400 余人。李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而北方的辽国也对北宋虎视眈眈,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人力,却屡屡战败,只能以岁币求和,国家尊严受损,边疆局势岌岌可危。

  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宋仁宗赵祯终于下定决心寻求变革。庆历三年(1043 年),李元昊请求议和,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回在西北边境屡立战功、声望颇高的范仲淹,授枢密副使,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和蔡襄为谏官(俗称 “四谏”),锐意改革。八月,仁宗罢免副宰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职位相当于副宰相)。

  范仲淹深感责任重大,与富弼等人综合多年来对北宋社会问题的洞察,于九月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即《十事疏》)奏折呈给宋仁宗,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案。这份奏折犹如一剂猛药,针对北宋政治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了十条全面且极具针对性的改革措施,由此揭开了 “庆历新政” 的序幕。

  新政的首要目标聚焦于澄清吏治,其措施包括 “明黜陟”,即改革官吏升降制度。仁宗时期,官员升迁过度依赖 “磨勘” 制度,只论资历年限,不问政绩优劣,致使官吏因循守旧、无所作为。范仲淹提出新的考核办法,对政绩卓著者破格提拔,对有罪和不称职者坚决撤换,并规定京朝官及郡县官吏,有人保举在三年任期届满即与磨勘升迁,否则需满五年才行磨勘,以此激励官员积极履职。

  “抑侥幸” 则旨在限制官僚滥进。宋初以来,恩荫制度泛滥,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使得权贵子弟亲属大量垄断官位。范仲淹提议限制这一特权,规定恩荫出身一定要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以减少官僚队伍中的庸碌之辈,结构。

  “精贡举” 是对科举制度的革新。以往进士科只注重诗赋,明经科要求死背儒家经书词句,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范仲淹将进士科改为重策论,明经科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同时令州县立学,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方许应举,从选拔源头提升人才质量。

  “择长官” 强调慎选地方长官。当时州县两级官不称职者十居八九,范仲淹主张加强对官吏的考察,奖励能员,罢免不才,由各级长官保荐下属,确保地方治理的有效性。

  “均公田” 是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予少数的职田,调配给缺乏职田的官员,以 “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从经济层面规范官员行为。

  在经济方面,“厚农桑” 重视农桑等生产事业,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以巩固国家经济基础,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减徭役” 则致力于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通过合并一些行政区域,减少不必要的工程建设,让百姓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缓解阶级矛盾。

  军事上,原本范仲淹打算推行 “修武备”,以传统的府兵取代募兵制,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因牵涉面太广,遭到辅臣们的一致反对,最终未能施行。

  此外,“覃恩信” 要求落实朝廷各项恩惠政策,取信于民,提升政府公信力;“重命令” 强调认认真真地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确保政策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这些改革措施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改革方案,若能有效实施,有望从根本上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宋仁宗对范仲淹等人的改革主张起初颇为赞赏,诏令将这些措施颁行全国,新政在一片期待中正式启动。

  新政推行初期,确实展现出了积极的成效。在吏治整顿方面,通过严格考核,一大批碌碌无为或贪腐的官员被淘汰,一批务实能干的官员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官府行政效能明显提高,以往拖沓推诿的办事风格得到一定的改善,政令传达和执行更加顺畅。财政、漕运等状况也有所好转,政府在财政管理上更规范,资源调配更加合理,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萎靡不振的北宋政局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正直的士大夫们纷纷赋诗填词,赞扬新政,民众也为之欢欣鼓舞,仿佛看到了国家复兴的希望之光。

  然而,新政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改革触动了保守派官僚贵族以及既得利益者的 “奶酪”,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范仲淹裁减冗官的力度极大,在京城一次就裁掉两百多人,还规定地方要裁掉两成的冗官,这使得众多官员面临失去官职或利益受损的局面。他们对新政充满敌意,四处散布谣言,攻击新政,指责范仲淹结党营私、滥用职权。

  以宰相章得象为首的保守派,为维护自身及旧有官僚体系的利益,对新政百般。他们利用自身在朝廷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在皇帝面前进谗言,歪曲新政的意图和成效。在朝堂之上,保守派与改革派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各执一词,使得新政的决策过程充满了争议和阻碍。

  而 “朋党之争” 更是成为保守派攻击新政的有力武器。改革派石介撰写《庆历圣德诗》,直斥遭台谏攻击没能当成枢密使的夏竦为 “妖魃” 和 “大奸”,这引发了夏竦的强烈报复。夏竦串通保守势力,到处散布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结为 “朋党” 的流言。在北宋,“朋党” 被视为危及皇帝权威的大患,宋仁宗虽对范仲淹等人的忠诚未必完全怀疑,但面对强大的反对势力和 “朋党” 指责,他开始动摇,逐渐失去了改革的坚定信心。

  范仲淹所任用的推行新政者,也存在一些问题。王安石曾批评范仲淹 “好广名誉,结游士,以为党助,甚坏风俗”。事实上,这些新政推行者中,有的议论多而实际行事少,有的好标奇立异、发空论,言行不够检点,给了保守派更多攻击的把柄。反对新政的人更是指责范仲淹等 “凡所推荐,多挟朋党,心所爱者尽意主张,不附己者力加排斥,倾朝共畏”,进一步加剧了新政推行的难度。

  在诸多压力之下,新政的部分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逐渐走样或难以贯彻。例如 “修武备” 一项,因众多大臣反对而早早取消;其他各项改革措施,虽从庆历三年(1043 年)十月开始推行,但在保守派的阻挠下,也无法真正落地生根。

  庆历五年(1045 年),宋仁宗的态度彻底转变,他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参知政事的职务,将他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随后,富弼、欧阳修等革新派人士也相继被逐出朝廷,这场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仅仅推行了一年零八个月,便宣告失败。

  范仲淹新政的失败,使得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扭转。社会矛盾依旧尖锐,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冗兵资费加倍,民族矛盾也十分突出。宋廷财政空虚,只能拼命搜刮百姓,导致农民和士兵的斗争此起彼伏,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这也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埋下了伏笔。

  但庆历新政并非毫无意义,它标志着中唐以后的官僚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第一次实行全面的政治改革。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它的推行暂时缓解了北宋尖锐的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统治秩序,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在短期内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它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庆历新政的基础上扩大和深化的,庆历新政所提出的改革理念和方向,如澄清吏治、发展经济、加强军事等,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从庆历新政的失败中,我们大家可以得到诸多启示。改革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最大限度地考虑各方利益,做好思想动员和配套措施。在触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时,必须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强大的执行力,同时要注重改革的策略和节奏,避免过于激进。此外,改革者需要赢得最高统治者持续的支持和信任,以及建立有效的监督和执行机制,确保改革措施能够落到实处。范仲淹新政虽败,但其改革精神和探索勇气,在北宋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研究改革史的重要案例,时刻提醒着人们改革的艰难与重要性。

  「人间观察员 写字楼里的情感雷达 你的云同桌」 白天是PPT纺织女工/Excel驯兽师 夜晚化身街头巷尾的显微镜 与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生活趣事❤️

相关新闻
    • 订阅号

    • 阿里巴巴